编者按:面对被称为“搜一代”“微一代”的低头族孩子,很多父母、教师束手无措,成为“茫一代”。在无处不在的WIFI、4G空间里,严令禁止、打骂已经控制不了孩子进入网络社区了,因为,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完全隔绝,只会让孩子在学校孤立、与同龄人间缺少共同语言。本期,报社编辑部邀请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谈谈师长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网络焦虑,进而如何进入孩子的空间,开辟教育的新领域。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好多流行的东西,让我们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互联网,特别是谷歌和百度,它开创了知识共享的时代,每一个人无论是权威,还是草根都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信息,它让多少人改变了工作,甚至让部分老师失业。因为,当学生面对百度的时候,他就面对了一位全科老师,跟随教师学习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如果教师还是当知识的搬运工、还是仅仅教给学生知识,那么现在的学生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教师在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所以,教师需要重新定义。
我们无法回避的WIFI时代
WIFI给我们的冲击更大。它打破了学习的疆界,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室。而且我的理解是WIFI不仅打破了学习的疆界,而且会打破生活的疆界、打破人生的疆界。有了APP,学生就不再迷信教师,学生就不再认为学习必须在学校、在教室、在45分钟内发生,随机的、各种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老师,获取最宝贵的资源。
现在还在上小学的这代孩子,未来他们会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我们世俗的这个世界,另一个世界是互联网的世界。现在我们好多人是因为在世俗的世界互相认识,于是在网上又进一步交往,而这一代孩子有可能首先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世界,形成了自己的圈子,然后再在世俗的世界交往。所以,很多孩子更加看重的不是世俗的世界,而是虚拟世界有没有他的角色、地位、荣耀和空间。他不是为了在网上学习,而是为了在网上生活,而且经营他的一生。这就是WIFI带来的一个重大的冲击,我们没有办法回避,这就是对于疆界的打破,学校的围墙已经坍塌。所以,学校需要重新定义。
既然学校的围墙已经坍塌,教育就迎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战争有了第五空间 教育有没有第二空间呢
北京十一学校初一年级每年都搞一个传统的英语学习活动,叫“英语原声电影配音大赛”,每年老师都有遗憾:好多学生没法展示,他们在45分钟里只能有几个学生展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评判,如果放开就会占用太多的教育时间,英语的学习就没法完成进度。后来,他们把这样一个解决不了的在教室里发生的难题搬到了网上,形成了一个O2O的英语原声电影配音大赛,每一个学生用英语趣配音、配音秀、英语魔方秀编制自己的作品,最后把它放在“爱云校”APP 里,放在班级圈里,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被分享,每一个学生都去点赞,就大大提高了他们活动的空间。活动不仅仅在教室里发生,而是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去实现。
十一学校有一个“京沪异地学生社团”,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网络空间里。他们有一个几个学校联盟的跨界创意大赛,希望校长给他们提供奖励经费,但是成员之间从来没有见过面。好多朋友告诉我,当问起某一个专家、某一个校长、某一个老师的时候,他们会很熟悉,但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因为在同一个微信圈里,在网络空间里已经是朋友。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不可以发生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打开思路去想,我们只是打教室的主意、我们只是和45分钟鏖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