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坊间网上对北京市中高考政策即将迎来重大改革的小道消息议论纷纷。本周一,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算是在官方层面对此前消息的一个肯定和回应。虽然方案仍在征求意见阶段,但不出意外,未来三年中高考改革已成定局。
对此,中学生和家长们自然关心,对于政策的解读和议论无时或止。在此,笔者将就学生家长关注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应该如何看待本次改革?
对于中高考政策的改革呼声近几年来一直很多。很多新闻和分析文章将本次改革方案简单提炼为“打压英语扶植语文”,算是从表面上抓住了方案中传达的动向。
近些年来,“英语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很多城市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教英语,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给孩子报名参加英语课外辅导班,似乎英语越学越早已成常态。然而过度注重英语考试、英语教育低龄化等,也时常被质疑和诟病。与此同时,语文虽然在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均作为主科出现,却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成了“主科中的副科”,学生厌学语文,文字水平低下,语言基础薄弱,毫无实际应用能力,不管是考场作文还是应用文体写作均一塌糊涂,乃至于一个汉字听写大赛让很多人发现了自己“事实文盲”的身份。2013年北京高考中,一道原本毫无难度的文言文内容概括题,全市学生平均得分不到1分,让北京高考相关人士大跌眼镜,深感语文教育之缺位和失当。这样冷热失衡的景象,恐怕是促使本次改革的直接因素。中高考作为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的验收和选拔考试,自然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直接引导其学习方向,提升学习动力。语文比重加大,势必让学生们开始逐渐正视原本被忽视的学科,调动学生在外语学习之前首先打好母语基础,训练学生脱离日常口语层次,学会汉语的某些高级技巧和应用方法。
此外,我们还需注意,英语考试未来将向着一年多次、社会化考试方向发展,则中学英语也将像大学英语四六级转变,逐渐成为一种有公信力的水平认证,这样也有利于英语学习抛弃功利式应试学习,真正贴近其交流工具的本质,也让中学生英语学习向着自主、按需的方向发展,避免强制性学习和人为划定时间表。
据此,本次改革方案中扭转现状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无论未来具体执行细则如何,希望能够将这种借考试调动学习侧重点、从而解决语文弱势问题的目的真正落实。
2、本次方案对中高考考情有何影响?
很显然,本次方案中对考试分数做出了具体调整安排,势必影响到未来中高考语文和英语试卷的卷面构成、题型考点及难度设置,也将反过来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某些大纲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方案本身只是划定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具体在中考和高考中将对试卷做出怎样的调整,还需等待年底或明年初公布的《考试说明》,其中将会以考试大纲、考点、样题题型等手段圈定考试范围和方法,届时,通过对2013、2014两年间中高考《考试说明》的变化进行比对分析,当可看出试卷调整的细节。届时我们也会通过讲座、专业文章等形式帮助学生和家长进一步分析考试细节。在此之前,应届生和未来两年的考生尚且无需太受改革方案影响,以至于打乱目前的学习步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