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根据《办法》,全国30多万所中小学到今年底均将配置挂牌责任督学,按1人负责5所学校配备,对学校的招生、管理、课程设置、师德建设以及学生减负等问题进行经常性督导。
不妨让家长来当督学
陈广江(记者):《办法》规定,督学主要从在职和退休的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中遴选。这些人的资历不成问题,但是他们都或多或少与学校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利益关系,能否真正拉下脸去监督办学还是个问题。
另外,1名责任督学负责5所左右学校的配备标准,随机听课、问卷调查、校园巡视等督导方式,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督导的次数,很难说能真正起到全面督导的作用,时间和精力可能都不允许,监督更难以到位。
其实,不妨发动家长这个群体的力量,遴选志愿者参与到督学挂牌督导制度中来。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恐怕没有谁能比家长们更关心教育了,且家长们参与教育办学的热情也有目共睹,只是缺乏参与的渠道和方式。
同时,让家长代表参与到挂牌督学制度中,还能节省宝贵的经费,事关切身利益,不给钱他们也乐意,也更能做出客观评价。而且,时间上也有保证,一月一次督导根本不成问题。
“挂牌”不如“挂钩”
周洪庆(职员):学校原本就“婆婆”多。以乡(镇)小学为例,每所中心学校上头有乡镇党委、政府头头们,县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官员们、县教育局及其股(室)领导们。如今学校上头又多了一个“婆婆”——责任督学。笔者认为,此举很值得商榷。
如果学校原有这么多的“婆婆”能够真正各司其职,何须再配备责任督学进行督导呢?如果确实需要实行责任督学制度,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婆婆”们,变“挂牌督导”为“挂钩督导”——即责任督学由上级党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官员、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领导担任,分别挂钩各个学校进行督导。这样一来,既不增加学校的“婆婆”,也不增加人员经费支出,便于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