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日益紧密、家长对教育的 不断重视及通讯手段的不断发展,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交往日益增多。在班主任与家长的交往过程
时,如何增强班主任与家长的理解、信任与合作,更好地形成对学生的教育合力,这需要我们班主任不断实践思考、总结经验。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交往的方式有:家访、家长会、请家长到校面谈、电话交谈等形式。
由于学生家长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文化层次、思想素质、经济状况及对孩子教育态度的等方面差异,班主任在与家长交往时,家长往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积极配合型
此类家长文化素质较高,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方法恰当有效,通情达理、明辨是非,能积极有效配合班主任工作。
2、溺爱护短型
此类家长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孩子的实质,不论孩子提出何种要求,都百依百顺。这样往往会发展到隐瞒包庇孩子的缺点、错误,迁就孩子过失的地步。
3、严厉惩罚型
这类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方法“严”字当关,大小事都是家长说了算,孩子稍有差错,或者不符合家长的要求,轻者严加训斥,重者便会招来皮肉之苦。有时家长见到班主任就说“我的孩子,不听话,表现不好,你尽管打,出了问题我不怪老师。”
4、冷漠放任型
此类家长往往不重视孩子的教育,缺乏基本责任感,对孩子的成绩表现基本是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或者一味强调自己生意忙或者工作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身上,一见面就要老师帮他把孩子管紧一点,好像这孩子是老师的而不是他的。
5、蛮横无理型
此类家长往往素质不高,孩子出现问题和错误,不考虑作为家长的责任义务和事情的是否曲直,往往气势汹汹来学校兴师问罪,态度蛮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