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一词体现了“言有尽而义无穷”的美学特色。在课程改革迈过了十个年头以后,将“境界”与“语文”联姻,并非一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当下特定时空对于语文学科选择的一个新命题。“境界语文”作为一种教学主张,是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理念的深化与聚焦,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见解,指向于语文教学特质的深度认识。
在课改的第二个十年伊始,“境界语文”将理想追求转化为现实行动,在语文教学中探究基于教学品质提升的“境界语文”操作体系,倡导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自信力,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使这种教学主张成为一种现实。
一、境界语文:语文教学品质提升的必然诉求
1.境界语文:从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到教学品质的追求
“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近年来研究颇广,关注质量、关注效率成为热点话题,走的是技术化、工具化的路线,因此,有专家指出:“教学改革决不能止于有效教学,决不能以有效教学替代整个教学改革。”(成尚荣.教学改革决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人民教育,2010(23):36)国外的人本主义教学同样重视教学品质,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诺丁斯所谓“关爱”、弗里德强调的“激情”等,都强调良好的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效率”侧重科学,而“品质”则可以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基于教学品质提升的境界语文追求教学的内在价值,强调生活品质、创造品质与关系品质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方向,是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品位三者的集合。
2.境界语文:“十二五”期间深化语文课改的一种选择
基于当代教育的人本主义倾向,立足于生命发展和语文学科特点,许多语文教学专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主张:诗意语文、生命语文、文化语文、本色语文等,从不同维度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特性和价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以“育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境界语文”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境界说”的丰富内涵,充分吸收当代课程新理念,以“立人”为目标,强调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聚焦语文教学品质,构建基于教学品质提升的“境界语文”教学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