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
【关 键 词】 兴趣 数学教学 和谐课堂
兴趣是人类社会中主观世界的一种认知现象。让学生对数学形成兴趣则是学生在和谐数学课堂中追求探究某些问题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心理倾向,也是教师活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意志、学有价值数学的人文教学。这种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大情境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而逐步形成且培养出来的。
陶行知说:“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我们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进行,才能是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对儿童如此,对中学学生也是一样。同时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且列为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可见,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健康向上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使数学教学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有机结合,努力为学生创建学习的乐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只有建构起和谐的数学新课堂,才能引领学生徜徉在数学的乐园中,真正诗意地栖居在数学课堂,体验到数学之奇,感受到数学之趣,领悟到数学之妙,从而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
一、民主的教学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
教师和学生是人格上平等的主体,师生之间应相互信任、尊重,友好,支持、合作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到热爱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热爱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关心学生,才能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才会主动接近老师,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才会充分发挥个体创造潜能。保加利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罗扎诺夫也认为:人的大脑在无忧无虑的状况下,能在有意无意之中产生超常的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益。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的这种“美妙的和谐”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首先,教师要学会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真正亲近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生活、学习和经历,使学生感到教师是最可亲的,是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刚踏上讲台的时候,我总以为:只要教好书,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耐心辅导学生,这就是好教师的标准。但是,我深感困惑的是,有的老师花费的时间也不多,对学生一点也不严肃,教学成绩反而很好,学生很喜欢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我与学生个别谈心,下课后也常常与学生聊聊天,哪个学生的情绪不对头了,我主动询问,与他拉家常,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学生沟通上。慢慢地,学生与我的关系亲近了,有什么话也愿意跟我讲了,我与学生成为好朋友,令人可喜的是,有的学生开始慢慢喜欢这门课,学习成绩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可见,教师与学生心理距离的缩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让我感受到了陶老先生的话语所蕴涵的真谛“没有深而广的知识储备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而有了深而广的知识,可能成为学者,但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好教师,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