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是思想品德的基础,是渊源,离开生活,思想品德课成了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实现“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创设平等、民主等新型师生关系的教学环境,设定知识、过程、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选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元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关键词】生活化 平等 过程 情感 生活情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剖析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这一界定,我们可见,生活是基础,是渊源,离开生活,思想品德课成了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思想品德课由于根植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传统的“应试教育”在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
二、“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真谛
《思想品德》新课程出炉后,在一定区域内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短短三、四年的实施,就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全面超越了传统课程。原因很清晰,新课程具有全新的理念:(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透过上述新课程三大全新理念,不难发现: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生活化,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
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全新的实施方法,其中最大亮点就是“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地自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的幸福。将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有助于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和生动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生活化”教学,乍一看来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学教方法,但细细推敲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实质就是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其实这是早就倡导的学习方法,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这些经典之言就是强调学习应与生活联系。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履践这一理念,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培育出了一代代德才兼备优秀人才。但后来,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走进了误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就越来越疏远,甚至到了“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的程度。《思想品德》新课程所强调的“生活化”教学,实际上就是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返朴归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