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特别是高中英语课堂中,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Guess and Translation 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来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为: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 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 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语。如:
The line is engaged.(占线)
Let’s bag it.(先把它搁一边)
How big of you.(你真棒)
It’s up to you.(由你决定)
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
I am all ears.(我洗耳恭听)
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 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 lucky dog 幸运的人,top dog 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会叫的狗不咬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 的活动。
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要使学生能够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就应当给学生讲一些英、美人的生活习惯,包括谈话的习惯,否则,尽管学生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但可能造成误会和不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