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最高追求到底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如果说,知识是宝贵的财富;那么,智慧就是创造财富的力量。实施智慧教育,于教师而言,我们积淀的是教育智慧;对学生来说,他们增长的是人生智慧。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追求。
一、语文教育要为智慧教育插上奋飞的翅膀
智慧教育是以增长人的智慧、帮助人塑造智慧人生为目的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教育本身的终极目标。
目前,语文教育的基本走向已由重知识转向重技能,但还存在着严重轻智慧的倾向。有知识不等于有技能,赵括“纸上谈兵”就是最好的例证。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拥有智慧。从智慧的构成因素看,一个掌握了技能的人,如果缺少了兴趣、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等非智力因素,他的智慧将是苍白无力的。试想,一个学会了电脑的人,他只是机械的工作,并未从工作中体验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就没有追求卓越的动力,必定不会形成智慧体系,充其量只能说是有一些零散的技能和智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就是对实施智慧教育的殷切期望。何况,学生是否热爱语文学习,这本身就是首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单位,它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开发智慧的过程。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比如“羁”字由“四”“革”“马”组合而成。“四”的外形多像嘴里长着两颗牙,代表“头”,再加上“革”和“马”,就会意成马的头上带着绳索,即“马笼头”的意思;马被套上笼头,当然就不自由了,可以引申为“束缚”的意思。如果教师只告诉学生这个字就是这个样子,怎会激发学生对人类祖先聪明才智的崇敬之情和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呢?怎会激发学生自己也创造一个汉字的欲望呢?一代女皇武则天为自己造了一个字——曌,从这个造字的事实和文字本身的寓意以及她以后的作为来看,她的确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尤其是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炼字等方面更是需要用智慧的思维来体悟。为什么一些教师给学生讲解了许多阅读、写作的知识,然而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提高的幅度并不大呢?原因是他们没有进行智慧教育,把教学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致使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和学生只有注重“学习智慧”和“智慧地学”,才能使语文教育走上真正的智慧教育之路。
(一)实施全面教书育人策略
从语文的定义来说,虽然现在存在意见不一致的问题,但是还要把与语文有关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内涵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虽然还不能把有些目标定得太高,但是必须树立一定的学习意识。就目前人们的文学意识来看,大陆学生的文学水平和继承古典文学文化优良传统的意识,要远弱于港台和注重华语的国家,比如日本、朝鲜、新加坡,这些国家从中国古典文学文化里挖掘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学新文化,相比之下,可以说我们的文学文化正在堕落。另一个极端,有些学校和家长热心于打造青少年作家,由于他们的作品重于抒写个人情绪,这对个人和民族的发展又有何意义?当我们忘记至圣先师孔子的时候,而国外却把我们的教育名人奉若神明。当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文化智慧为他所用时,我们也掀起了一阵“国学热”,但效果不尽人意,有些做法大有炒作之嫌疑。可以说,高考语文为绝大多数的人所重视,可是在语文考试的文言文部分中,学生的得分率也很低,而且其中又包含着很大的功利成分。新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要力求把道德、性情、智能、审美等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道德教育中要突出信仰教育,在性情教育中要突出情绪教育,在智能教育中要突出潜能教育,在审美教育中要突出行为美学教育。
(二)构建全面助人成长机制
首先,要解决“爱学习”的问题。一方面,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反思学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努力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体系,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现实的需要和高远的志向两个层面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内容的“三维”立体教育教学目标,已将“智慧”的内涵科学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之中,实质上不仅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要求,也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再次,要解决“会学习”的问题。学习的本身需要方法与艺术,学习的过程也是智慧的形成过程,不能把学习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为掌握实用的真理机械地死记硬背。即使是简单的汉字的识记教学,也要把传授智慧和学习智慧贯穿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