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导处新学期课改的推行,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摆在了我们历史教师的面前,任务明确、形势紧迫,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下面仅就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谈几点认识与整改措施。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对历史高效课堂的再认识)
高效课堂就是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的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
通过前阶段课改的实践与反思,我们历史组教师一致认为,高效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1)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2)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3)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高效课堂要符合三个“量”:(1)信息量;(2)思维量;(3)训练量。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1)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2)心动,思维在动;(3)神动,思想在动。我们的课堂要符合两个目标:(1)教师的需要;(2)学生的需要。上面的三个“标准”、三个“量”、三“动”和两个“目标”,揭示了高效课堂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
判断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有专家提出“八看”标准:一看教学目标是不是落实了“三维”要求,二看教学程序是不是实现了“先学后教”,三看课堂上是不是由“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四看教师的角色是不是由“主演”变成了“导演”,五看学生的角色是不是由“观众”真正变成了“主角”,六看教学手段是不是实现了现代化,七看教学过程是不是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八看课堂教学效果是不是实现了“堂堂清”。这“八看”的标准,从不同层面细化了高效课堂,对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作了清楚的阐释和要求,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像已经在课堂改革方面走得很远的郭思乐的升本教育、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不论他们的模式怎样,个性如何,无不是在课堂“高效”上下功夫,终究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主要是靠课堂来实现的。
二、如何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历史高效课堂的整改措施)
(一)教师方面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习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托市编《同步学习与探究》、在《同步学习与探究》上精心备课,采用学案导学。学案由课标要求、学法建议、主干知识梳理、思维拓展、知新整合、自我测评等几个部分构成。要求学生每节课前填写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上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有一个充足的课前预习,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有目的、有需要、有释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学过程中,逐渐改变 “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在教学活动中,继续坚持“巧设情境,精心设问”的原则。努力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融入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材料精心设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我们总结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为:情景的创设要真实;情景的创设要连贯;情景的创设要简练;情景的创设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也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问题要因材料而设;问题的设置要有连续性;问题的设置要和活动连起来。
3.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如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答案的呈现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掌握了方法就拿到了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
|